东北网5月26日讯 提起哈尔滨市民朱俊峰,许多人并不生疏,他保藏历届哈洽会的门票、徽章、招贴画、请柬;保藏从1949年至2010年每年“十一”的人民日报;拍照数万张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哈尔滨城市建设相片。白叟的保藏各式各样,家里几个房间都成了他的展馆。但他的另一个喜好却不为人知,那就是历经40余年,保藏了中外近千个酒瓶。
上世纪60年代,朱俊峰出差去北京就事,在吃饭时,看到一个喝完的空酒瓶很精美,就带了回来。回到哈市后,没事时他就把酒瓶拿出来观看,从那时起,保藏酒瓶就成了他的一大喜好。因为作业的联系,朱俊峰去过全国各地,每到一个当地,他就探问当地有什么地产酒。一些联系单位请吃饭,他是烟不抽、酒不喝,就偏心酒瓶子。
1972年,朱俊峰来到江西景德镇出差,一次饭局后,他把喝完的酒瓶子放到包里。对方看到后,一脸疑问地问:“朱师傅,你这是啥意思?不喝酒,却把瓶子拿走了?”朱俊峰照实相告,对方听了十分振奋,又让饭馆的服务员拿了4瓶不同当地的白酒送给他。
时刻久了,朱俊峰的亲朋好友、搭档都知道他有这个喜好。不论到何地,只需看到酒瓶子就给白叟带回来。对后辈,朱俊峰告知他们:“逢年过节来我这串门,其他不必拿,给我拿酒瓶子就行了。”
上世纪90年代,全国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湘泉集团规划了一个酒瓶,并起名“酒鬼”。朱俊峰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一条音讯,认为此酒瓶必定很有特征,费尽周折才托人从湖南带回来一瓶。望着“身披麻布,颈扎麻绳”的酒瓶,朱俊峰由衷为大师精深的规划功力和独特理念赞叹不已。
一次去北京出差,白叟在饭馆、地摊等处先后搜集了30余个酒瓶。为把这些酒瓶带回哈尔滨,他装满了两个大箱子。上火车时,朱俊峰被车站作业人员当成收破烂的拦住,通过多番解说才上了车,此刻白叟身上除了30多个酒瓶再别无他物。
因为保藏酒瓶,朱俊峰也结交了许多有共同喜好的外地藏友。每逢哈市有新的酒瓶呈现,他就会给藏友邮递曩昔。而外地藏友也常会将他们那里的酒瓶给白叟寄来。
在美国作业的外孙知道姥爷有这个喜好,也会给朱俊峰搜集一些乖僻的酒瓶子。通过海关时,海关的作业人员感到不可思议:“这么远,就为了喜好而邮递空酒瓶,酒瓶的本钱还不如邮费贵哪。”
1972年,朱俊峰在自家小院内栽培了一些黄瓜。当黄瓜成熟后,他把黄瓜放到了一瓶白酒中泡了起来。至今,这瓶“黄瓜白酒”仍然被白叟保存,成了这些酒瓶中仅有克己的白酒。通过数十年的保藏,白叟手中的酒瓶已有近千个,这中心还包含美国、日本、德国、俄罗斯、法国等酒厂的酒瓶。“我不抽烟、不喝酒,退休后的悉数精力都用在保藏喜好上了。”朱俊峰说,自己现在但是个大忙人,总觉得时刻不够用,每天都要腾出很多时刻,耍弄那些宝物酒瓶。从这些不同地域的酒瓶上,他看到了年代的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