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突然蹦出个好消息,说中美两国已经达成共识。这确实超乎了很多人的预料,双方从会晤到化解分歧,好像也就两天的时间。这哪里还是中美关系,中俄关系都不至于这么丝滑。
如果要找个合理的解释,那么我觉得大概率是为了抢在印度之前,率先锁定与美国的贸易份额。又或者,双方在会晤之前,就慢慢的开始神交,为愉快的结局做好铺垫。
不过接下来或许还是有极大几率会出现反转,因为我发现中方的声明里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:中美双方同意建立磋商机制。
从这里推测,可能是这边做出了一些口头让步,为进一步磋商打开了空间。于是美方从磋商的第一阶段迈入磋商的第二阶段,后面或许还有第三第四阶段,总之如果出现变故,那责任肯定全在美方,是特朗普出尔反尔。
当然,总的来说还是值得期待的。至少从目前来看,双方都无意脱钩,后面就看联合声明的细节具体如何了。
这两天我时政资讯看得比较少,抽空逛了会儿简中网络,想瞧瞧中国大众究竟怎么样看待中美关税大战。
结果发现主流情绪依然处于惊恐和愤怒的偏见之中,比如某乎上有个贴子,称美国此方的目的是要施压中国购买更多的美债,然后要求中方国企私有化,并任用美籍经理等等。
就这样一则谣言,居然还收获了一千多个点赞。而这或许代表了广大基本盘的世界观,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特朗普的真实意图,以及这轮贸易谈判的重要性,和对我们正常的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。
所以今天我先抽空写一篇社科类的科普文,不讲政治,只讲常识。尤其是中美贸易协商的大背景下,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亟需了解,却尚未理解的常识。即一个国家,是一个复杂的利益矛盾体。
首先说这个关税,特朗普打着爱国的旗号,要用关税阻挡外国商品,以实现工业复兴的夙愿。站在美国的角度,这显然是好事,可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站出来反对?答案很简单,因为美国人很多是全球化的受益者,享受着全球资源的配置和利益最大化。
现在关税一出来,等于是将部分资源阻挡在外,如此,选择的空间就变小。再者,关税会推高物价,增加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。这是最直观的影响。
举个大家比较有切身感受的例子,欧洲超市里一罐900克的婴儿配方奶粉,价格通常在12-18欧元之间。假如我们抹除关税的影响,那么同样一罐奶粉走集装箱发送到中国,运输成本只需1欧元。这样,中国货架上的婴儿配方奶粉,售价就只要13-19欧元左右。差不多一到两百块钱之内,而且质量上乘,你无需担心小孩吃出问题。
但介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阻挠,中国的婴儿配方奶粉价格普遍在200-400之间,育儿成本足足增加了一倍。中国劳动者的收入本来就是只有欧洲的五分之一,但育儿成本却是他们的两倍,你说你该怎么样看待这个关税问题?
但是反过来,中国的奶粉制造商却能轻松实现利润最大化,劳动力成本只有欧盟的五分之一,但卖的价格却是他们的两倍。你说这些奶企该怎么样看待关税问题?于是,这就出现了一个关于利益矛盾的现象。
再举个例子,目前全球大大小小的石油公司上百家,但是诸位加油的基本就那两家吧?很显然,贸易壁垒限制了中国人民配置全球化资源的能力。最后导致中东几毛钱一升的石油,你们得掏七八块钱。所以,你们该怎么样看待关税问题?
不过有趣的是,两桶油都说他们不赚钱,还亏了,然后又不愿意把亏本的买卖给让出来。这就让简单的矛盾,又进一步得到了升华。
再来说下汇率的问题,上星期亚洲货币集体升值,外界盛传存在一个秘密的“海湖庄园协议”。这一条消息应该是很难证实了,不过汇率于国际贸易的逻辑是不变的,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出现贬值的时候,反之,他们的商品却能够获得更强的出口竞争力。
简单说,就是你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相对于其它国家变低了,同时赚别人的钱又变得更多。可以说,现在几乎绝大多数的货币,都在贬值,以此增加对美国的出口竞争力。与此同时,他们又要求美元表现出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担当,不能贬值。这也是特朗普掀桌子的一个原因。
当然,本币贬值对于国内消费市场而言,又是沉重的打击。之前已拿日本作过例子,安倍时代日本最低时薪折合77人民币,如今只有54,购买力蒸发了近三成。中国也差不多是类似情况,从之前的6时代,到如今的7时代,也贬值了差不多30%。
所以这些年就呈现出口生意如火如荼,而内需市场萎靡,街头商铺接二连三倒闭的两极分化现象。日本也是如此,再次反超中国成为了美国第一海外债权人,而日本的年轻人,却沦落到去澳大利亚打工的境地。反观上世纪广场协议那会,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,日本人口袋里的钱一块可以当两块花,而日本的企业,纷纷出海,去异国他乡谋出路。
这种利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,所以你无需因为贸易制裁和关税大棒而愤怒,毕竟你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为受益的一方。
说到汇率,这里顺便再讲下货币之间的矛盾关系。当年罗马打仗缺钱的时候,就会想到在银币上做文章,往里头添加点铅或者锌,以此来节省铸币所需的银子,同时达到超发的目的。
结果自然导致通货膨胀,市面上的物价水涨船高。也就是说,一个国家的货币工具,就像一个财政杠杆。政府能够最终靠铸币税来改善财政的健康度,而代价则是,国民的财务健康度随之下降。
如今是债务货币时代,货币的坚挺度与主权债券挂钩。现在美国债务压力这么大,为啥不通过直接降息来释放压力呢?因为这样一个时间段一降息,国内物价就会上升,国民的财务情况瞬间恶化。反之,要维持国民的财务健康度,那政府只能背负债务压力。
中国则是另一种情况,主权债务信用良好,但地方债压力很大,以及居民杠杆率很高,物价水平对居民收入构成持续压力。简而言之,承担的主体截然相反。
这也是关于债务的矛盾,化债嘛,就是把自己的债务想办法丢给别人。现在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,其实也能够理解为把债务往外转移。只是问题就在于,他的理由还算正当,因为要的只是一个贸易平衡。他认为美国的财务情况恶化,都是被别人占了便宜,每年在贸易上付出了1.2万亿美元的逆差。
那么对于美国的贸易对手来说,是继续把债务压力转移到民众身上,还是自己来扛。这就成了矛盾爆发的一个焦点。所以,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是不得人心的,美国只能扛着,老老实实地充当血包。
对于一个国家来说,这种矛盾其实存在于方方面面。比如一个社会开启工业化进程,那么它的农业就承受压力。因为工业的造富能力远在农业之上,这样一个时间段传统农耕经济必须向农场主经济转型,否则农民必然穷困潦倒。
然后在工业的造富效应下,服务业必然兴起,形成城市经济。这样一个时间段劳动人口又会进入服务业,导致工业用工成本增长。中国现在就处于保制造业还是保服务业的矛盾之中,要保制造业,就只能削弱服务业发展;保服务业,就只能任由制造业流失。
从目前的趋势来看,中国显然是打算保制造业,于是城市商业一片哀嚎。结果特朗普关税大棒一下来,你又只能往服务业发展了。第一,他不要你制造的东西,只得削减产能。第二,他要你买买买,那么就只能增加消费,城市经济从中得益。
所以,怎么样看待特朗普,取决于你处于矛盾的哪一方。当然,有些人既不属于制造业,也不属于服务业,而是处于特殊服务行业。那么他们确实是有理由憎恨特朗普的。
因为一旦谈崩,关税大棒下来,巨大的经济压力有几率会使养不起那么多服务型人才。反之,如果谈得好,确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,这无疑涉及福利支出和增加劳动力成本,那么又可能挤占制度性成本,还是养不起那么多服务型人才。
总之不确定性的因素会上升,但无论如何,还是建议尽量顾全大局,站在历史前进的方向看待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