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供销社概念股大涨引发市场热议,2023年公务员招考公告里,相关的供销社岗位也受到了年轻人热烈的报考。
连日来,供销社概念股大涨,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受到追捧。此前,多地已发公告,要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。其中,湖北基层供销社已恢复重建1373个,宁夏、重庆等区域也在恢复中。
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官方数据,供销合作社全系统,在2021年销售总额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,高达6.26万亿元,同比增长18.9%。6.26万亿元的年销售额,超过了京东和拼多多2021年全年成交额之和。很多人才留意到,原来供销社这么“强大”。
事实上,供销社一直都在老百姓身边,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只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,供销社变得更“隐性”。供销社经历了怎样的华丽转身?它到底有多“庞大”?如今的主要职能又是什么?
年轻人对于供销社或许有些陌生,对于50后、60后来说,供销社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难以抹灭的印记。
供销社在我国长期存在着,其历史可以溯源到1922年7月成立的“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便成立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,主管全国合作事业。1950年7月,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,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、消费、信用、生产、渔业和手工业合作社。1954年7月,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,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。
之后,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,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、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,成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。
通俗地说,这样一个时间段的供销社就像是一个“超级连锁店”,农民想要买农药、化肥、种子、布料、糖果、火柴等,就得去供销社,而买布、买粮、买肉等,都需要凭布票、粮票和肉票购买,并不是想买多少就买多少。当时坊间有这么一个俚语,“三世修得粮管所,七世修到供销社”,说明在物资紧缺的年代,包揽好几亿人商品流通的供销社是最紧俏、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。
改革开放之后,随着物质的丰富、经济的发展、观念的解放,市场主体多了起来,供销社统购统销的垄断地位被打破,买东西不用票了,也不是非得去供销社。供销社也在改革上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,不少地方的供销社走上了“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、自我积累、自主发展”的道路。但因为经营体制僵化等问题,很多供销社都陷入亏损状态。直到2000年,全系统才扭亏为盈。
这一次供销社在舆论中走红,人们联想到的是供销社统购统销的那段历史。实际上,此时的供销社身份、角色和功能都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。
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,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围绕着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这一主题不断发力。为农、务农、姓农成为供销社最鲜明的标志,服务“三农”是供销社的立身之本、生存之基。
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几乎接触不到供销社,便以为供销社已经从我们身边远去,这一次看到关于供销社的相关新闻才如此震惊。但其实,供销社一直很庞大,也很强大。
从组织机构层面来看,截至2020年底,供销社全系统有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机关2789个,全系统有基层社37652个,全系统共有各类法人企业22739个(不含基层社),全系统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192460个,各级供销合作社所属事业单位217个。
也得益于遍布农村的基层社,供销社的物流链四通八达。全系统物流业企业336个,拥有配送中心10802个,发展连锁、配送网点83.2万个。要知道,菜鸟驿站的网点总数也才不到10万。换句话说,在一些偏远农村你看不到菜鸟驿站,但你能够找到供销社的配送网点。
在资产和经营方面,供销社同样是巨无霸般的存在。2021年,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全系统全年实现销售总额6.26万亿元。可做一个对比:世界500强第一沃尔玛2022财年(2021年4月-2022年3月)营收也才4.17万亿元人民币。也就是说,供销社一年的销售总额比沃尔玛还多。
这6.26万亿元中,农产品销售额约2.76万亿元、日用品销售额约1.49万亿元。显然,农产品销售是供销社最核心的业务。譬如在当前,供销合作社系统棉花购销量已经占全国市场占有率的一半左右,相当惊人。
近日,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发布了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。其中就包括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,好几个岗位都受到年轻人热烈的报考。
一方面是很多人在了解供销社后,发现它平时看似“隐身”,其实很强大;另一方面是熟悉了供销社的责任与使命后,年轻人觉得在岗位上可以很好地发光发热,并为社会做贡献。
当前供销社主要做什么呢?2015年发布的《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》,开宗明义: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,是做好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载体。
应该看到,当前农村需要发展、需要向共同富裕迈进,农业生产迫切要求发展覆盖全程、综合配套、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;农民生活需求加快升级,迫切要求提供多层次、多样化、便利实惠的生活服务。但长期以来,农村地区各方面的投入与发展要滞后于城市,最终的原因在于:对资本而言,投资农村“出力不讨好”“高投入低回报”。
以物流为例。虽然现在电商很发达,物流很通畅,但农村的流通体系仍然很不完善,一直存在着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难题。
即使是无利可图的地区,也需要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,这时供销社就可以填补空缺了。2020年底,供销社就有连锁、配送网点83.2万个,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村的流通体系,发挥着“毛细血管”的作用,极大方便了偏远地区的居民。
再比如,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农民种植农作物时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,缺乏标准化,销售渠道也有限,很难制作成高的附加价值商品。把农民纳入到供销社系统,通过实现生产的标准化,承担入社农民的农产品后续加工及销售等事务,保证渠道畅通,可持续产出高毛利产品,提升农民收入。
总而言之,当前供销社再次被大众关注,并不代表要走老路,而是要逐步为农、务农、姓农,要更好地服务农村。关注也是一种监督,期盼供销社在服务“三农”方面有更大作为。